+

莊智翔 律師

發生車禍後肇事逃逸被吊銷駕照怎麼辦?不被吊照有撇步!

  1. 案例事實

    小帥為註冊於UBER之職業駕駛(計程車司機),因上班尖峰時段車潮眾多,不小心擦撞機車騎士小美,小美因此跌倒受傷。然而,小帥當下並不知道是自己撞到小美,在幾天後收到警察通知小帥涉犯過失傷害、肇事逃逸(交通致傷逃),必須去警局作筆錄,檢察官詢問小帥有無意願和小美和解?是否認罪接受緩起訴處分?小帥為求生計,希望後續能不要被吊銷駕照,應該怎麼處理?

  2. 相關法條

    《刑法》第185-4條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傷害而逃逸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於死或重傷而逃逸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項之罪,駕駛人於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傷係無過失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2條第4項
    前項駕駛人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7條第2項
    汽車駕駛人曾依第二十九條第四項、第三十條第三項、第三十條之一第二項、第三十五條第三項前段、第四項前段、第四十三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四十五條第三項、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四項、 第六十二條第四項前段規定吊銷駕駛執照者,三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3. 發生肇事逃逸的相關法律責任,不可不慎!

    1. 民事責任:與一般發生車禍的情形相同,如果被害人有受傷或財損,可能仍須 賠償醫療費用、修車費用、精神慰撫金等相關費用
    2. 刑事責任:依《刑法》第185-4條,肇事逃逸(交通致傷逃)的行為,會受到刑事處罰, 致人傷害而逃逸者,最重可處五年有期徒刑
    3. 行政責任: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2條第4項,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者, 將被交通主管機關吊銷駕照,且3年被不得考領駕照
  4. 肇事逃逸的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吊照)

    1.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行政罰法第26條第1項),肇事逃逸的行為依《刑法》遭受刑事處罰後,仍然可能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吊銷駕照,兩者之間並不互相排斥, 刑事處罰不會自動免除行政處罰的執行
    2. 小帥如果要避免後面被交通主管機關吊銷駕照, 必須在涉犯肇事逃逸(交通致傷逃)的刑事偵查程序中積極應對,只要能拿到檢察官不起訴書,交通主管機關通常也就不會吊銷駕照了。
    3. 判斷是否有肇事逃逸時,通常會以車禍發生當下之客觀情境,配合監視器畫面等證據, 綜合判斷肇事者事故當下到底「知不知道有發生事故」。例如:車禍發生時天色狀況、有無明顯碰撞聲、車體有無明顯擦傷、碰撞後肇事者有無停留一定時間後離開等。
    4. 建議在警局通知做筆錄,或收到地檢署開庭通知時,就應該 諮詢法律專業意見,分析答辯方向;亦或至少被起訴後也要有專業律師陪同處理,盡力爭取不起訴書或無罪判決。
  5. 檢察官如果願意給予緩起訴處分,還會被吊銷駕照嗎?

    1.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交通 主管機關仍然可以裁處行政處罰(行政罰法第26條第2項)。因此,小帥如果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接受檢察官給緩起訴處分書後,交通主管機關通常還是會作成吊銷駕照的處分。因為 給予緩起訴處分書的前提通常是要「認罪」,交通主管機關就會認為你都承認肇事逃逸了,我就還是吊銷駕照。
    2. 既然如此, 那我還要為了爭取緩起訴處分認罪嗎?還是應該要讓檢察官起訴,到法院再爭取無罪判決呢?取得緩起訴處分,可以避免後續高度不確定的刑事審判程序,未必是件壞事,避免被判刑;但難道就無法避免被吊銷駕照了嗎?
    3. 事實上,有行政法院認為交通主管機關不能僅以肇事者在刑事偵查程序中認罪、取得緩起訴處分書等事實,就認定肇事者對於事故發生有所認識。白話來說,就是 交通主管機關不能偷懶不自己認定有沒有肇事逃逸的事實!
    4. 也就是說,就算只能取得緩起訴處分書, 仍然有機會在收到吊銷駕照的處分後,對吊銷駕照的行政處分提起行政救濟,在後續的行政救濟程序中,爭取行政法院撤銷吊照處分的機會!此外,交通裁決之行政訴訟通常不會開庭,狀紙(書狀)寫得好不好,能不能打動法官,就更是關鍵囉!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9年度交字第208號判決
    又原告雖於偵查中坦承肇事逃逸犯行,而經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8年度偵字第8492號為緩起訴處分確定,然 原告於警詢時乃供稱『因為沒有碰撞所以我不知道有發生事故,所以我不知道有人滑倒,故沒有察看與報警』等語(警卷第2頁),而 原告於偵查中僅概括承認其有肇事逃逸犯行,然並未明確陳述其知悉姚俞靜摔倒受傷之事實,是 前開緩起訴處分書自難遽而憑為原告就其肇事致人受傷之事實有所認識之證據。」

  6. 結論

    不逞一時之快,只求一路平安」,行車注意安全是避免法律糾紛的唯一正解。然而,當不知發生事故而離開現場後, 後續可能將面臨各種法律責任之追訴,如何降低傷害仍 有賴於專業律師協助,民事、刑事與行政紛爭一次解決,展望未來。

延伸閱讀:車禍後,員警提醒我可以免費申請初判表跟現場圖,那是什麼?
延伸閱讀:車禍傷人揚長而去,肇事逃逸不起訴!

本文係依當時之法律所撰寫,法律如有變動,請依最新法規為準。法律適用因個案事實不同而有差異,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律師,以保障您的權益。

img_line

免費諮詢